53年华北寒潮粮食减产,毛主席下令公开一项机密,如今仍惠及国人
如今,要是你想知道明天的天气预报,只需动动手指,翻开手机就能一目了然。
现今的天气应用能为你带来每小时详细的天气更新情况。
可能你还没意识到,尽管现在看似平常,但在1953年之前,天气预报其实是国家机密,不能轻易告诉普通民众的。
如今我们能如此轻松地获取天气资讯,其实得益于1953年那场严寒天气的推动。
1953年春末三、四月的时候,华北平原碰到了极其少见的春天寒冷天气,温度猛然下降,导致那年小麦的收成减少了数十亿斤。
得知此事后,毛主席深感悲痛,于是亲笔写下一张纸条,吩咐手下人送去。
从那以后,天气预报不再仅仅是国家保密的内容,而是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。
那么,那张便条上,毛泽东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字迹呢?
【天气预报原本很高冷】
自古以来,咱们国家的军事智者就深刻意识到,战场上天气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。
例如,那句跟天气紧密相关的“什么都准备好了,就差一阵东风了”,这句话源自《三国演义》的第四十九回,它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大战息息相关。
曹操在北方站稳脚跟后,打算一鼓作气统一全国,于是亲自带着八十万大军往南方进发,打算一下子打败孙权和刘备。
然而,曹军不擅长水上作战,于是把战船拿铁链串联起来,对此,吴国的大将周瑜巧妙策划了火烧赤壁的计谋。
他先是吩咐黄盖给曹操送去一封书信,信中佯称自己有意归降,随后又命令黄盖率领十艘装载着干木头的船只,朝着曹军的营地驶去。
那天晚上,黄盖借着东风的力量快速前行,赶在曹军察觉之前,把火种扔到了船上的干柴堆上,一下子火光冲天,四处蔓延开来。
东风助长了火势,火势迅速扩张,不久便引燃了曹操那些紧密相连的战舰。顿时,曹军内部传来阵阵哀嚎,士兵们慌乱失措。
周瑜之所以能用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,东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其实,天气预报的初衷是为了满足战争需求而产生的,举个例子来说:
1853年10月20日,因为都想掌控巴尔干半岛,奥斯曼帝国、英国、法国还有撒丁王国,一个接一个地向沙皇俄国发起了战争挑战。
战斗拖延了一年有余,那时交战的两边都已筋疲力尽。
此时,英法两国军队打算对俄罗斯发动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。因此,在1854年11月14日这一天,英法联军和俄国沙皇的军队,在欧洲的黑海地区爆发了一场恶战。
战争结束后,英法联军仍感后怕,于是他们陆续在欧洲各国建立了气象观测站,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军队在战时获取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。
于是,现代气象预报的工作就此拉开了序幕。
一百七十年前,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推动了天气预报的诞生,不过那时候,它主要是为战争服务的,与普通民众的生活还相去甚远,是个让人感觉颇为陌生的概念。
在中国,天气预报也扮演着同样的重要角色,而它之所以能够深入寻常百姓家,还得归功于一次严重的大寒潮事件...
【1953年的大寒潮】
华北平原地处我国东部区域,它是我国三大广阔平原中的一个,并且还是人口最为密集的一个平原。
1953年春天,大概在三四月份的时候,华北平原应当渐渐暖和起来,好让经历了一整个寒冬的小麦能尽情享受春风的温柔抚摸。
然而,正值春日时光的华北平原,不料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,温度猛然下跌到零下四五度。
那时候,华北平原的冬小麦正迎来至关重要的阶段——拔节期,可没想到,本该持续回暖的天气却猛然间跌到了零度以下,这对即将进入抽穗期的小麦来说,简直是场巨大的灾难。
严寒天气给华北平原造成了沉重打击,导致农民栽种的小麦产量大幅下降,相比以往减少了数十亿斤的收成。
新中国刚成立不久,才过了第四个年头,由于多年的战争,国家满目疮痍,正处于亟需重建的关键时刻。偏偏在这个时候,又遭遇了粮食大面积歉收,这对新中国来说,无疑是火上浇油,困难重重。
得知这个消息,毛主席心里十分难过,他沉吟片刻,随后在一张便签上写下:
气象部门需要时常向民众通报天气情况。
在毛主席说出这番话之前,中国的天气预报一直是受到严格保密的国家秘密。
跟许多国家相似,中国的天气预报起初主要是为了军事活动而设立,属于保密性质的资料。
然而,1953年的那场严重寒潮过后,如何让老百姓根据天气变化安排生活,成了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。
然而,要让全国的民众时常了解到天气情况,在那个时代还难以实现。
简而言之,天气预报的工作就是搜集来自不同地区的天气信息和数据,诸如温度、湿度、降水量等,之后基于这些信息,并参考当地过去一段时间的天气模式,寻找其中的规律,从而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。
然而,那时候全中国仅有101个气象观测站,相对于中国广阔的国土面积而言,这个数量实在是太少,根本无法做到全国各地的全面覆盖。
气象观测员无法覆盖全国各地的天气情况,因此难以给全国人民提供精确的天气预报。
1953年那场严寒侵袭之后,毛主席首先察觉到了天气预报对中国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在他的引领下,中国的气象专家们着手努力,让天气预报能够普及到每一个家庭。
然而,那时候不仅气象站的数量不够用,还有个挺让人头疼的事儿,就是气象观测人员也缺,如果想在全国范围内多建些气象观测站,那就得招募更多的工作人员才行。
【天气预报走进千家万户】
为了增设更多气象观测站,我们必须增加气象观测人员的数量。那么,这么多气象工作人员要从哪里招募呢?
那时候,军委气象局的头儿涂长望遇到了个大难题。
1930年,涂长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,赢得了湖北省提供的公费留学英国的机会,他打算前往英国深造自己热爱的地理学。
1934年,涂长望在获得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博士学位后,接受了竺可桢先生的诚邀,回到了清华大学当起了老师。
1953年那场严寒侵袭之后,时任新中国军委气象局局长的涂长望正身处其位。
深思熟虑后,他下定决心创办一个培训班,旨在为新中国的气象领域培养更多专业人才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事后回忆,那时候,他们这批气象观测工作者被分散到了全国各处,其中不乏有人不顾个人安危,坚持在一线收集资料。
为了让全国各地的天气状况尽在掌握,中国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辞辛劳,特地在浙江四明山之巅设立了观测站点。
四明山地势高耸,加之山地雨水充沛,夏季时常有雷电直击气象站的情况。每逢这样的时节,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在记录数据时总是心惊胆战。
凭借中国人那股不畏艰难、勇于挑战的勇气,涂长望携手所有气象领域的同仁,共创了中国气象事业的新篇章。
涂长望不仅致力于气象观测人员的培训工作,还凭借自己在海外留学生群体中的威望,通过书信的方式,诚邀他们回国,携手共创新中国气象事业的新篇章。
受他的影响,许多杰出的气象学领域学子纷纷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,其中包括叶笃正、谢义炳、顾震潮、朱和周等一众人才。
涂长望率领这批中国最早的气象领域专家,共同创立了联合气象分析与预报中心,大家亲切地称它为“联心”,而这个中心,可以说就是如今中国气象局的前身。
每样东西的进步路上都不会毫无阻碍,中国的气象工作也不例外。天气变化多端,加上中国地形既复杂又广阔,这给天气预报带来了不少预想不到的挑战。
联合气象预测分析中心成立后不久,便迎来了一次严峻的挑战。
1954年,长江流域尚未迎来正式的汛期时节,却已连绵阴雨不断,大暴雨接连肆虐,致使长江水位迅猛上涨,面临着随时可能爆发巨大洪水的严峻形势。
1953年那场严寒导致华北平原农作物大幅减产之后,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起长江的防洪工作,毕竟新中国再也经不起另一场洪水的重创了。
进入汛期后,长江流域迎来了百年难遇的大雨,地处长江中游的工业重镇武汉,面临着被洪水侵袭的严峻考验。
然而,要是为了保护武汉而采取分洪措施,长江两岸那无数肥沃的田地将会被淹没。庄稼眼看就要收获,这可是两岸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,也是他们接下来一年的生活依靠啊。
面对选择,周恩来总理反复权衡,却依旧难以拿定主意。
为了做出明智的选择,最大限度地降低洪水灾害的影响,周总理十分留意长江流域的天气变化,吩咐陶诗言有任何新情况都要及时向他报告。
那时,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的副主任陶诗言深知,他们对于长江流域即将来临的降水量预报,对中央制定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,同时也紧密联系着长江两岸百姓当年能否避免遭受重大损失。
陶诗言和团队伙伴们面对重重压力,凭借着新创立的中期降水预报技术,经过多次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,最终鼓起勇气做出了一个断言:接下来的天气里,“暴雨将会停歇,江水位也不会再攀升”。
参考天气预报的结果,中央作出了不实施分洪的决定,这让长江两岸的数千亩肥沃农田得以安然迎来丰收的时刻。
之后的日子里,雨水真的变少了,工业重镇武汉也幸免于预期的大洪水,平安度过了难关。
因为陶诗言工作表现出色,所以他被国务院评为了“全国先进生产者”。
于是,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在实际操作中历经锤炼,最终在1956年,为全中国的民众送出了首份天气预报。
【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】
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,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成功地将气象观测站点铺设至全国各个角落。
截至1956年,全国范围内的气象观测站点数目已从起初的101个大幅攀升至1647个。
在累积了数年的基础数据后,1956年,联合天气分析与预报中心正式启动了对全国民众的天气预报服务。
1956年7月1日,《人民日报》头一回发布了天气情况预报。
自此以后,天气预报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国家秘密,转而成为了千家万户日常不可或缺的信息服务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电视机走进了千家万户,人们开始选择在电视上收看天气预报这一新方式。
1979年,王世平作为中央气象台的副台长,随代表团前往日本进行交流访问。在那期间,日本的气象机构精心安排了一场丰盛的晚宴,用以热情款待远道而来的中国气象界的朋友们。
在那个年代,电视还是个新鲜玩意儿,于是中日的气象专家们在共进餐食的同时,也打开了电视观看。突然间,王世平的注意力被荧幕上亮相的一位日本年轻男士牢牢抓住了。
此刻,在场的所有日本气象专家都静默无声,全神贯注地望着他,只见他一边盯着屏幕,一边在地图上比划着讲解。
后来,王世平一番打听之下才明白,原来这就是当时日本的天气预报情况。
王世平认为这个主意挺好,比起报纸来,电视能覆盖到更多观众,要是能借助电视来播报天气,就能更有效地为大众提供帮助了。
回国后,王世平立马带着中央气象局的同事们着手展开了这项任务。
最早的电视天气预报是由专业的气象预报员制作的,那时电视屏幕上仅展示一张地图,伴随着气象预报员的声音解说,而观众看不到预报员本人的身影。
早期的天气预报相当专业,让人难以捉摸。
随后,经过持续的努力调整和完善,天气预报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样子。
【结尾】
原本被视为高度保密的军事要务——天气预报,却因毛主席的一纸手书,摇身一变,成为了如今惠及千家万户的公共服务信息。
从最初通过加密方式传递天气信息,到后来在报纸上查阅,直到现在我们能在手机上实时获取更新的天气预报应用,获取天气资讯对人们来说已变得既快速又便捷。
随着天气预报的持续进步,给咱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便捷。